后世对《黄帝内经》如何评价的?
《内经》是先秦诸多医学家对其前代医学发展的一次系统的总结,是对十分丰富的医疗经验的高度概括,并从而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达到了历史的高水平,有 着许许多多的科学成就和十分正确的预见。
《内经》很早即被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医 学家所研究和运用。同时,《内经》也早已被欧美汉学家、私人收藏家、国家图书馆所 广泛收藏和流传,而且被节译或全译为英、法、德等文本出版。在当代科学发展日新月 异的今天,《内经》也更为医学界所重视。
后世对《黄帝内经》如何评价的?
据载《黄帝内经》的出现距今大约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后世普遍的评价认为《黄帝内经》是华夏第一套医学经典。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四五千年以前、《黄帝内经》出现以前,人们是如何治病的?
那时候人们喜欢藏方,有什么好用的方子就收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当时的黄帝非常郁闷: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很多人病了都不一定能治好,因为藏方不一定在他们手上。有可能病人得不到合适的藏方,耽误了治疗,死了之后,也不知道是何道理。
因此黄帝发起了一次收集藏方的活动。
再后来,黄帝召集各路明医研究藏方,解构疾病形成的道理,预防及治疗疾病的方法,如何饮食会比较健康等等理论路数的东西。
终于有一天,《黄帝内经》诞生了。
它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理论体系的文字记载。
后来历代医家前仆后继注解拓展《黄帝内经》,使其理论体系越来越丰满。成为华夏文明不可或缺的医学经典。
我算是后世吧,我给你评价一下。
我小的时候,学习古文,就找了一本《黄帝内经》来练习古文翻译,心里想着古文,中医一起学了。我至今记得黄帝内经里的一句话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当然,这个计划最终没有成功。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一部奠基之作,中医的思想框架由它搭建完成,之后,所有的中医思想不过是《内经》整体观的补充和延续。中国传统医学思想大体上一直在一个层次上。
《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大部分。《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养生防病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基本理论;《灵枢》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
、腧穴针灸等。
《内经》的思想是什么呢?概括一下就是: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一个由某种机制联系起来的一个整体系统,人体也如是,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人体也如是。
追求的是“与道合同,惟真人也”。中医的整体观是中医治疗和养生的根本。
中医是不主张:“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并且认为那是愚蠢的行为。就是这个整体观的体现。
有幸拜读过黄帝内经,认识不算深刻,结合与朋友的讨论,对其做出几点拙见:
1.《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奠基之作,是医学理论著作
《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大部分。《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养生防病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基本理论;《灵枢》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书中包含了大量的哲学、人文、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但它显然以医学内容为主,其它学科的内容也是为其医学理论服务,所以应归属于医学理论著作,是当时医学成就的总结,也是中医的理论源泉,是医学从哲学及其它学科中开始分离的标志。
2.《黄帝内经》是医家的集体智慧,但不代表中医最高理论水平
《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中后期,是集当时众多医学家、哲学家的集体智慧而成,在当时无疑是先进的,在历史上也是有重要价值的。它融合了那个时代其它学科的成就,如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恬淡虚无的道家养生观等,无不代表了当时人们对健康、疾病认识的最高水平。即使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书中仍有很多正确的结论。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黄帝内经》代表了当时医学最高的理论水平,但并不能代表目前中医的最高水平。任何学科,学术水平整体都是不断前进的,中医自然也不例外。把《黄帝内经》当成圣经,把它的每一句话都当成真理或证据使用,并不符合科学精神。
3.《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假说,不代表理论准绳
《黄帝内经》虽然是中医理论的源泉,书中总结与发现了许多符合客观实际的规律与结论,对中医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但不可否认,书中也有不少错误的猜测和牵强的解释,很多理论仅是一种假说,需要后世来证实或证伪。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受制于当时的科技水平,不可能对人体进行深入、细微的本质研究,只能从宏观角度,以取象比类的方法来认识客观世界,也即用自然哲学的理论解释自然科学的问题,这样做的时候,虽然可以发现很多客观规律和正确的猜测,但必然也有不少错误的猜测与歪曲的解释。今天不必也不能把《黄帝内经》当成宝典,而产生尊古贱今的思想,必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黄帝内经》原书多少卷?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汉书·艺文志》记载医家经典十一家今仅存《黄帝内经》一家,原因待考。其中失传的包括黄帝外经。
从《汉书·艺文志》记载的“七经”来看,当时与《黄帝内经》并存的,还有《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和《旁篇》。
《皇帝内经》大概的价格是多少?
如果是真品的古籍善本《皇帝内经》,那你发财了,现在至少10万以上。如果是后人手抄的或复印的,那就不太值钱了,清代以后的手抄本一般价格在100~200之间,现代的复制品基本不值钱。
《黄帝内经》的历史地位是什么?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在保存下来最早的一部最经典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是中医系统理论、以及治病和防病的基础源头。黄帝内经一共十八卷,由素问九卷,灵枢九卷组成。一共81篇。黄帝内经成书于秦汉时期,不是一个人的著作,而是一个时期内的医学著作合编,时间跨度达几百年,大约在在西汉的时候汇编成书。
黄帝内经的问世,代表着中医系统的正式形成。黄帝内经不仅讲了系统的医学理论,丰富的治病技术,同时还从宏观角度论证了天人合一,多种方法论证分析了生命的规律,集合了过去关于医学的分散的知识和认知经验的积累。基于人类生命规律而建立起了中医学的理论系统。
经历了2000多年的发展,历代医家基于黄帝内经的理论原则和方法,通过大量的实践经验积累,发展形成了中医的各种流派,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从入门到深入懂中医,就从学习黄帝内经开始。
关于黄帝内经书名的含义,黄帝是中华文化的祖先,中华文明从黄帝时代开始起源,冠黄帝之名是为了书籍方便流传和保存;秦汉时期的人写书,往往是把一本书分为“内”和“外”两个部分。比如熟知的《庄子》分为内外篇。所以黄帝内经的“内”字是与黄帝外经所对应,其余已经失传,这个“内”字无深刻含义;经本来的意思是丝织品的纵线,横着的叫纬,竖的叫经,这个纵引申为主干,再引申为最基础的、原则性的,在古代文化里,成为经的就是最重要的原理,最基本的理论,是务必要遵循的,这就是“经”,所以说,黄帝内经是研究人体生命规律、研究医学理论的最根本、最基础的原则。
著名医家药王孙思邈在他的书《备急千金要方》中讲到,但凡要成为真正的名医、医学大家,首先就要熟读黄帝内经。祈望在此认真学习黄帝内经的你们成为中医大家,陈老师不敢自比大家,只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在此与大家分享交流,助力传承中医文化,助力自然健康。
《黄帝内经》的价值地位。它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他集结成书是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我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段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的。《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盛典之作。能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学《黄帝内经》应该全背还是背重点呢?
建议学黄帝内经首先拣重点看,分门分科是自己需要或偏重的内容,整部书背下来没意义,先找容易记好理解的背,循序渐进稳妥的进行,没有基础或老师带的要在重点段落里找重点语句,再找重点词汇和特定名称,慢慢的有了心得就可以逐步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学习了。
很明显《黄帝内经》背诵是没有什么用的,而是要吃透,知道他在讲什么。我家祖传第7代中医,我到现在也只能背诵重点条目,但是每次临床就已经把《黄帝内经》的内容用到了临床中去,所以重点不是背诵,而是要活学活用黄帝内经里面的知识。极端一点的讲。,背诵了《黄帝内经》就可以做一个好医生了吗?根本不是。
中医的四大经典里,《黄帝内经》是理论的源泉,《金匮要略》和《伤寒论》是临床的基础,《神农本草经》是药学。
所以,我的观点是《黄帝内经》可以不背诵,但是要天天读,时时读,彻底吃透。
由于注释时多引证诸子之言,以加深对其思想的理解。古人讲做学问要懂得溯本求源,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把学问贯通起来,才是真学问,因此,在解读某些词语时,要明白其词义由来的逻辑关系,力求使自己逐渐养成求索语源、贯通学问的习惯,由浅入深,融会贯通,一通百通。
内经本身因为时代久远,各个版本之间也有不同,即使内容相同的部分,每个注家理解也有差异。可以多方比较,以求正解。
背重点,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有其经典的一面。但限于历史的原因,很认知有限甚至错误。传承要敢于取舍而不是奉神。我更喜欢读选读。从第一版到十版倾注近现代几代中医人对古中医的一步步新认知和新见解。生命医学需要传承中发展。任何经典都仅仅只是传承中的一步绝不是全部!
黄帝内经说的采阴补阳真实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清楚人体中的阴阳以及阴阳互存原理。人体中的阴就是体液包括血液分泌液及组织中的水分。阳是体内中的热量以温度形式体现出来。人的阳气是存在于阴液之中的,阴是阳的存在形式。这就是人体的阴阳互存即对立统一关系。知道了这一原理我们就能知道阳气的存在必然有一定量的阴液。实质上阴和阳应该是保持着动态的平衡。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虚都会出现一些问题的。
黄帝内经是谁写的的啊?
《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实际是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
《黄帝内经》是什么书?如何评价?
《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强调治病于未然,追求天人合一。是一部中国中医学公认的奠基之作。
《黄帝内经》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这部著作以“黄帝”和“歧伯”问答的形式,讲解了很多中医理论和养生之道,句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前者以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问题为主。后者主要讲解针灸之术的要略,又被称为针经。
该书为什么叫黄帝,与黄帝有何关系?
相传黄帝时期,中国中医理论经过长期的总结和临床实践,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黄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都是治病的高手,二人经常聚在一起探讨中医理论和养生之道,所以中医理论又称“岐黄之术”就是因此而来。后来,后人将他们的谈话便记载在《黄帝内经》里。
关于“内经”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这是讲内在人体规律,一种认为是讲内科,还有认为内经就是内求,意思是要想身体健康,就要注意内在的调理和生息。不过,内经就是人内科的说法更科学一些。因为,据说除《黄帝内经》外,还有《黄帝外经》一书,也是黄帝时另一位擅长外科手术俞跗所创。
我想《黄帝内经》除了中医引用几句作为中医的理论,再没看到什么地方用黄帝内经,可见这本书没什么用处,若真有用的话,早有人给翻译成白话文出版了,肯定是没啥用,出版了也没人看,所以只听说,没见过这本书
《黄帝内经》被某些人吹捧为中医理论,其实,若根据它的理论,中药,医生,医院,根本就没存在的必要: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未病,没生病的人,也就不用去医院看医生。已病,已经生了病的病人,不治,去医院找医生干什么呢?
(黄帝内经)是以春秋时代的古典(内经)作为模版,在什么时代改编而成的书藉,无从知道,没有著书人姓名,借用黄帝名称,是有意而为之,其真正目的,是使之成为畅销书藉。春秋古典医藉(内经),根据资料记载,内容不多,载中药方剂十二首,有汤,丸,膏,酒等剂型。在其书包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至真要大论),两部分。有医学理论阐述,是确认为是在战国时代的古典医藉。因年代久远,现要见到真迹有难度。其年代还有,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
(黄帝内经)内容丰富,只能说是根据(内经)而改编的书藉,也有可能是汇集民间医术整编,著作者不是医家,但其精神可佳。在早期中医学文献,很少有人提到(黄帝内经),是在改革开放后期,方开始盛行。在古代方剂成药文献中,也难看到(黄帝内经)的经典方剂。
东汉末期的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论),及所著(金匮要略)等医书。在此后,后代医家奉张仲景的医学书藉为典范。直到后期年代,医学家辈出众多,医学理论也各树一帜,中药方剂也丰富多彩。到清朝前期又出现新医学理论(温热病)论治书藉。
古代医学家,医学书繁多,各有各的医学理论见树。都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我们后代要学习,要领会,要研究,要吸收其精华。不能不分皀白全盘接收。还是古人有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现代医学应该要发扬,并发展,不是要停留,要保守。治病关系生命,要踏踏实实,不能吹,要能医。
《黄帝内经》是一部伟大的中医著作,成书于春秋时期,托名黄帝所作。该书对中医影响巨大,论述了养生之道、发病机理,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该书还是-部高深的道学经典,对道家有重要影响,同而后世称道学为黄老之学。
《黄帝内经》是一部最早、最古老的医学养生专著,也是古人日常生活方式的总结。它已经延续传承几千年了,其有价值和科学的部分,已融入我们生活习惯和方式中,成为现代文化方式的组成部分。
其不合理部分,早已在历史长河中进化、演变、变革、修正和创新所取代。我们今天,在发达的现代科学知识条件下,没有必要纠着不放,更不要把它奉为"圣典",让现代人顶礼莫拜。这是很可笑的,也是很愚蠢的行为。
历史在演进、在变革,并在演进、变革中发展和进步;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也是在一代一代人的不断努力、探索、冒险中去发现、求证、学习、实践中去积累、总结、发现新的知识,使我们从幼稚到成熟、由弱小到强大、从愚蠢到聪明、从野蛮到文明、由无知到知识渊博的这样一个发展、进化的列程。这个过程既是历史的演进过程、也是人类认知的改进丰富和科学的发展过程。
因此,《黄帝内经》及其它什么"经",都只是一定时期内人们实践、认知的总结过程。它既是那个时代的总结和归纳,又是另一个新时代认知的起点和高度,但决不是不可高及的极限或终点。古人,没有那么伟大,更不是"神"。它早已完成并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今天人们炒作它,说的官样堂璜点是"传承中医文化",挖掘宝藏造福民众。说难听点,是那些躺在祖宗棺材板里,不思进取的啃老族,为骗点生活费的"不孝子孙"......。
不说了,挨骂是肯定的。但我申明,我尊重你们的选择,一点也没有要改变你们观念和抢你们饭碗的意思,更没这能耐。只不过实话实说而已,如有得罪,向大家说声抱歉!抱歉!抱歉了!
答《黄帝内经》是中国人的祖先写给他的子孙们看的书。也只有炎黄子孙才能把他读懂。这里的所谓炎黄子孙不只是血统的概念,也包含了精神世界,俗称就是文化。就是说你必须从精神上也认可传统文化,要爱他,全身心的去爱,爱他的一切。当你完成了这一切精神准备以后,你就可以耐心的去读了。那么读这本书有什么用呢?答:他是一本医书,是中医的原理性书籍。读懂了以后可以养生,至少不用花钱胡乱的买保健品了。这样即省了钱,还可长寿。更重要的是,你能因此领悟到祖先的伟大,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骄傲。于是你得到了身心健康,可能还会更加长寿了😁
黄帝内经地位?
《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1.《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
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2.《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
《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黄帝内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不要指盲目的治疗肝脏,还要从其他未生病的脏器着手。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心属火,木生火。所以也要从肾脏和心脏上着手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