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君主立宪制,英国、日本等国家的政府首脑都称为首相,而泰国为啥叫总理?
谢谢邀请,最近事多,没有及时回复,不好意思了。
首先,泰国和日本、英国虽然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但是他们还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
泰国的君主是掌握有实权的,是军权的一把手。而日本、英国的君主只是个象征而已,不掌握有实权。
然后,现代政府主要有三大部分组成,军事,外交,内政。
如果政府首脑同时具有这三方面权力,一般称首相,如果只有其中的一个或两个方面的权利,则称为总理。
在泰国,军队不属于政府管辖范围,因此叫总理,也可以看成泰王自己兼任了首相。
在日本、英国,他们的首脑都具备军事,外交,内政权,所以叫首相。
首相强调的是身份,总理强调的是职务。
另外,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因为是英联邦国家,其名义的国家首脑是英王,所谓的总统实际是总督,所以政府首脑也只能是总理,印度也是这样,从某种意义来看,可以认为他们不是独立的国家政府。
实际上,各国政府首脑的叫法,在本国语言中的意思都各不相同,例如英国首相的英文意思就是首席大臣,日本首相的日文意思是内阁总理大臣,意大利总理的原意是部长会议主席,其他国家总理的原意也有什么首席部长之类的,还有的国家以某个特殊的部长执行总理的职责如第一财务大臣等。都叫总理或是首相,只不过是中文的翻译罢了。传统上,君主制国家翻译叫首相,共和制国家翻译叫总理。而比较特殊的,类似泰国,马来西亚这些例子,是因为过去一般把殖民地的政府首脑翻译为总理,以突出其上除了宗主国君主外还有总督或副王的存在,而非君主坐下的"首席"。泰国并非殖民地,但在民国时来看,至少也是半殖民地国家,所以翻译时采用了"总理"而非"首相"。而本身就是殖民地的马来西亚就更不例外了。
这只是中国的常规叫法,首相是内阁首席部长,其他有外相,经济相等,这是对日本内阁一般的积法,实际上正规职务应该是内阁总理大臣,内阁外务大臣等。英文的总理首相都是一个叫法,英国首相,外交大臣一般中文都这样称呼。泰国实现君主立宪后,一段时间皇权是虚君的,军政府学习西方,设置民选政府,首脑称总理,只不过后拉玛九世成功翻盘,利用军方和文官政府的矛盾重新获取了更大的权力和威望
一、习惯问题。在我们国家历史上对政府首脑称谓是不一样的。比如宰相、丞相。在清朝末年,我国也出现了总理这一称谓,1911年5月,清政府将军机处与大学士内阁废除,不再以军机大臣执掌政事,改设内阁总理大臣,与诸大臣组织内阁。同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在11月命袁世凯为总理,讨伐南方革命军。除了奕劻、袁世凯曾经担任过清朝内阁总理大臣一职外。唐绍仪、陆徵祥、赵秉钧、段祺瑞、伍廷芳等也都曾任过北洋政府的国务总理。建国后,我们的政府首脑就一直统称国务院总理,简称总理。泰国自1932年确立君主立宪制,我们一直就称其为总理,习惯也就由此延续下来。
二是历史和感情问题。在英语中,总理和首相称谓没什么多大区别,总理都被称作Premier或者Primeminister,两者意思也没什么差别。虽然习惯上应该称君主立宪国家政府首脑为首相。但中国跟泰国友谊源远流长,上可以追溯到汉唐,民国时期,先总理孙中山就曾经两次赴泰国宣传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跟泰国一直保持密切关系,像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诗琳通公主,更有几任泰国总理有着中国华裔血统。所以彼此用同样的称谓称呼政府首脑,既体现了平等,也有拉近友谊的作用。
总理(英语对应词:Prime Minister、Premier、Chief Minister、Chancellor等)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首脑,负责统领政府的行政工作,可通用于君主制或共和制国体。现代多数实行议会制、双首长制、君主制以及其他虚位元首制度的国家都有总理或类似的政府首脑职位,有些国家总理的正式职称为部长会议主席,但在一些总统制国家(例如美国),元首兼任政府首脑,亦负此职责,因此无须另设政府首脑官职。
在汉语中会分为“首相”与“总理”,但其他语言中较少严格区分的对应,汉语中的首相一词,意即位居第一的大臣或首席大臣,因此一般只用在君主制国家的政府首脑之称,例如英国首相,但根据习惯用法有很多例外。各国政府首脑在中文里的称呼更多是根据传统译法而定,有时更可以互换使用。例如,君主立宪制下的泰国首相在汉语里经常被称为“泰国总理”;同样君主立宪制下的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在日语中可以直接从全称撷取为“总理”,或根据其义-总大臣-称为“首相”,而在汉语圈较常使用后者(君主立宪制下的政府首脑)。总理与首相两者均可用阁揆一词泛指,此用法来自中国古代将宰相别称为“首揆”,明代也将内阁首辅称为首揆,《明史·宰辅年表一》:“诸辅之中,尤以首揆为重。”
需要注意的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联邦国家,在英语中这些威斯敏斯特体系国家的政府首长,头衔和英国一样,称为“第一大臣”(Prime Minister),并且共戴同一个君主,但事实上会由英国君主委派总督代表行使国家元首职务,因此实际政府首脑称“总理”而非“首相”,“总理”是相对“总督”一词而来,而不是相对“君主”一词。
奉行议会制,包括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等地方政府首长也往往译为“总理”(例如魁北克省总理、昆士兰州总理等),但一般“州长”、“省长”、“省主席”或“首席大臣”的用法也相当普遍,实际译法依照习惯而定。
泰国总理巴育重新向十世国王宣誓效忠。这样的事儿有先例吗?
泰国总理巴育8月27日在泰王国曼谷王朝十世王玛哈·哇集拉隆功陛下、素提达王后殿下面前,重新举行了一场“宣誓”典礼。当然是没有先例的。让世人感到很奇怪。依照宪法,像泰国国王庄严宣誓,竟然没有念完誓词,据说还把誓词中的个别词语做了改动。这一切都令人惊诧!惊动泰国朝野!
这还了得!泰国虽然已经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是泰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以“君主”为核心的。泰国国王在泰国民众心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写进泰国宪法的。巴育的行为,说得严重一些,就是对国王的大不敬,就是对宪法的亵渎。显然是违法行为,巴育现在所领导的政府被人们讽喻为“不合法的政府”。以泰国为泰党为首的反对派已经联合其他党派准备提出弹劾巴育总理的动议。于是才有了8月27日,巴育带领他所领导的政府成员重新在国王和王后面前宣誓就职。一任政府就任,做两次宣誓,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成为世人笑柄。
但是在泰国,什么事都可能发生,什么不可能的事情都有可能成为可能……这就是泰国政治的现实状况。王权、军权、民权,表面上是“三权鼎立。”实际上还是谁胳膊肘硬就听谁的。泰国的历史就是这么走过来的。泰国要想走向世人心中的“民主”还要走很长时间的路。让我们耐心等待……
随着泰国大选结束,泰国掌权阶层内部开始出现权力的争夺,在军方、王室对民选力量完成限制后,军方与王室开始在政府主导方面展开竞争,在这种环境下就出现了巴育领导内阁向十世国王两次宣誓效忠的情况。这其实就是军方与王室的“摩擦”,军方希望控制政府,希望王室能“见好就收”;而王室希望能继续统治泰国,完成却克里王朝的延续,这时双方就出现矛盾点,泰国军方就开始向王室施压,巴育两次向十世国王效忠的“儿戏”就是表现。
早在巴育赢得大选之后,在7月16日巴育领导内阁成员向十世国王宣誓效忠,但是这次效忠巴育不仅没有将宣誓词念完,还在宣誓词中添加非常多的个人见解及篡改誓词内容,这其实已经透露出巴育或者军方对泰国王室的不敬。
泰国的前摄政王曾经诠释国王与国家的关系,每一届政府都是由士兵及内阁政要管理监督,但真正之主,当是至高无上、尊贵的国王陛下,也就是说泰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民主下的国家应当以国王为首,严遵宪法。显然巴育的行为已经违背了泰国的宪法,对国家的秩序产生冲击。而且根据泰国《宪法》161条规定:总理当在国王见证下完成就职宣誓仪式。既然巴育没有完成宣誓就职,新政府的执政地位就会收到考验。
而且在早期巴育对自己宣誓就职引起的混乱并没有过多的表态,只用“不要在意这些细节,不要把事情搞大,我真不是故意的”希望能搪塞过去,但是民众及反对阵营并没有轻易放弃对巴育的指责,甚至将临时宪法第44条拿出来说巴育希望继续在泰国“享有”无上的权利。虽然临时宪法已经废除,但是当时临时宪法规定的权力确实大得离谱,当时临时宪法44条规定在军政府时期拥有维护和平、镇压一切的最高特权,此令一出,无任何组织及个人有权反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当时的军政府拥有多大的权力,可能巴育也希望能将部分权力留下。但是随着民选政府的确立及新宪法的颁布,巴育重回正常的总理职权范围。
在重重压力下,巴育不得不再次向泰国十世国王宣誓效忠,而在8月27日,泰国总理巴育不得不再次带领内阁成员前往王宫向泰国十世国王宣誓效忠。虽然这次效忠的历程非常严谨且流畅,但是王室与军方的矛盾可能开始明面化,泰国稳定的局面可能因为两方的“摩擦”变的混乱。其实从这次反对阵营的表现就可以看出,该阵营会给军方及王室制造更多的麻烦,三方的博弈还将继续。
因此,虽然巴育的两次宣誓行为比较罕见,但是泰国稳定国内环境正在构建,但是三方的博弈还在持续,泰国政局未来可能还会出现混乱。
巴育其实向泰王宣示了两次。
是不是觉得很奇怪?确实不常见。前因后果前一阵子在泰国媒体上吵闹了好久。理由可能让人大跌眼镜——
这样的大事竟然还能出问题,难道不奇怪么?
按照泰国宪法第161条,新一届政府组成必须要对国王宣誓效忠,也就是说宣誓仪式是非常严肃和正式的。
结果在这样的场合,作为新当选泰国总理的巴育,连宣誓的誓词都没照稿念,
这引起了泰国宪法维护委员会的不满,该组织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巴育不仅没有读完就职宣誓的规定原文,还出现了私自增加及篡改誓词内容的行为。
因为宪法维护委员会方面直言,巴育宣誓就职与国王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巴育一定要按照传统誓词和仪式,来表达自己对王室的忠诚。
泰国现任总理巴育发动政变,将泰国前总理英拉赶下台,自己担任泰国总理,成为“军人总理”,名不正言不顺,这样一晃过了5年。在英拉宣布永远退出泰国政坛之后,巴育决定举行泰国大选,通过过精心设计,巴育如愿以偿当选泰国总理,从“军人总理”成为“民选总理”。然而,不知是巴育大喜过望还是心有疏忽,巴育在宣誓就职时出现了问题。
7月16日,巴育带领新政府内阁成员,身穿礼服,向泰国国王和王后庄严宣誓。不用说,这种宣誓是非常庄严神圣严肃的,即使这只是一种形式。然而,巴育在宣读誓词时,不仅没有将誓词宣读完,而且私自在誓词中加了一些东西,仿佛是巴育在发表就职演说。尽管泰国国王和王后对此没有介意,但泰国反对党和民众却非常不满,认为巴育不把泰国国王和王后放在眼里,不把泰国宪法当做一回事,是对泰国国王、王后和宪法的藐视。
泰国国王确实对这次宣誓并不上心,而上心的另一件事情:国王新纳了一位王妃,名叫诗妮娜,34岁,泰国自卫队成员,空姐出身。8月26日,泰国王室还在网上发布了王妃的私人照,因为访问人数太多,导致网站瘫痪。然而,面对泰国反对党和民众民意的汹涌,巴育却没有泰国国王这种闲心,毕竟自己是泰国的“民选总理”,岂能当选总理后就忘记了民意?
8月27日,巴育带领全体内阁成员参拜国王和王后,依据宪法重新举行宣誓仪式。一任总理就职,举行两次宣誓仪式,这在泰国历史上绝无仅有。虽然巴育是认真的,但巴育哪里知道,“补起都有疤痕”,巴育因此也创造了泰国的历史。虽然巴育重新举行了宣誓仪式,但可以预计,泰国反对党和民众肯定不会放过巴育,适当时候依然会拿这件事情说事儿。
一失脚成千古恨。巴育对第一次宣誓的大意和第二次宣誓的随意,注定巴育的未来并不平坦且异常艰难。其实巴育应该知道,自己是踩着英拉的肩膀上台的,是在涉嫌作弊的情况下赢得泰国大选的,无论泰国反对党和泰国民众,对巴育本人和巴育政府并不是心悦诚服的,巴育本人和巴育政府的任何一次闪失和疏忽,都可能被泰国反对党和泰国民众揪住不放。
吃一堑长一智。经历过宣誓风波后,巴育不得不认真思考:如何弥合执政党与反对党的分歧和矛盾,如何赢得泰国民众尤其是底层民众的尊重和信任,如何处理好泰国精英层与草根层的关系,如何让泰国广大民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些都是巴育必须思考和认真解决的问题。解决得好,巴育的总理可能当得顺当一些,反之,巴育的总理生涯并不乐观。
发声控诉只为争口气,泰国前总理英拉为何控诉巴育霸占自己的财产?
泰国前总理英拉被赶下台、被审判、被判刑后很少发声,12月16日,英拉突然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控诉巴育当局非法拍卖处置她的房屋和财产。可见,英拉已经忍无可忍。英拉控诉巴育霸占自己的财产,主要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不再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英拉2014年被赶下台后一直隐忍,从来没有指责过巴育政府,尽管英拉的哥哥、泰国前总理他信经常指责巴育政府。英拉这次发声,表示英拉将不再沉默,将把巴育政府的所作所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表达支持。英拉下台之后,英拉和他信曾经创建的为泰党并没有忘记他们,为泰党在选举中给巴育制造了很多麻烦,要不是巴育在选举之前设定很多有利条件,为泰党战胜巴育不是没有可能。当然,为泰国能够挑战巴育,也是英拉和他信影响力的一种重要体现。既然为泰党没有忘记英拉、他信,继续在泰国奋斗,而且创造了不错成绩,那么,英拉发声谴责巴育当局,就是对为泰党的一种支持。
回应民众。英拉外逃后,泰国民众非常担心英拉的安全,一段时间内,“英拉去哪儿了”成为泰国的最强音。终于,英拉获得了英国的十年签订,泰国民众悬着的心基本放下了;后来,英拉获得了塞尔维亚国籍,泰国民众更放心了。对于泰国民众如此关心自己,英拉当然会有所回报,这次英拉发声控诉巴育当局,也是告诉泰国民众:英拉准备开始反击了,要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应该说,英拉此举也会得到泰国民众的支持。
卷土重来?今年初,英拉表态称,将永远退出泰国政坛。之后,巴育宣布推迟了5年的泰国大选进行选举。虽然巴育如愿以偿地从军人总理名正言顺地成为民选总理,但英拉所在的为泰党给巴育制造的麻烦,既让巴育心有余悸,也让英拉看到了希望。很少甚至基本没有指责巴育政府的英拉,这次罕见地指责巴育政府,是不是要表达卷土重来的意思呢?要知道,泰国民众一直希望英拉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客观地说,因为英拉、他信手中没有掌握军队,泰国国王支持的是巴育,而不是英拉、他信,所以,英拉暂时不具备卷土重来的条件。但是,社会是发展的,时代是变化的,泰国体制机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英拉保持自己在泰国的温度,不断巩固壮大自己的支持者,年仅52岁的英拉肯定还有机会。一旦条件成熟,英拉卷土重来就是水到渠成。
毫无疑问的是,英拉在泰国国内是斗不过军人出身的现任总理巴育,作为一个诚心为泰国民众服务的总理,英拉却被巴育发动的军事政变给赶下台,随后她还被法院以渎职罪起诉并判刑,无奈之下的英拉只能选择流亡海外。巴育也算是把英拉欺负得够惨,此前英拉一直也是选择低调隐忍,但最近英拉却是罕见发声直接抨击泰国现任总理巴育。
(英拉)
英拉出生在泰国的西那瓦家族,这是泰国国内的一个传统豪门家族,英拉的哥哥他信曾经是泰国的首富也担任过泰国总理职位。西那瓦家族产业庞大,他信和英拉兄妹出任总理职位自然不是为了一点总理工资,他们的初心都是为了给泰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英拉哥哥他信在被泰国军方发动的军事政变赶下台之后就曾被冻结不少财产,英拉作为一个豪门家族的成员,她在泰国国内肯定也是有不少财产,但是这些财产在英拉下台之后却全部遭冻结。
根据英拉12月16号在社交媒体上透露的消息,泰国当局在法院还没有对她做出明确裁决的情况下就提前冻结了她个人的财产,这其中就包括英拉在泰国国内的一处豪华住宅。英拉指责巴育政府滥用政府职权侵占自己的合法财产,她还抨击巴育的做法是在民主制度下对公民个人自由权利的践踏。英拉的指控并不是没有道理,不过有句话说强龙压不过地头蛇,现在在泰国国内巴育就是小霸王,他已经通过大选让自己的权力合法化,同时他还掌控着泰国的军队,在这样的情况下英拉也不能拿巴育怎么样。
今年早些时候英拉因为疲于泰国政坛的斗争而宣布永远退出政坛,并且她在今年6月27号被授予了塞尔维亚国籍,所以英拉基本是没有兴趣再回到泰国跟巴育做斗争。另外英拉当然也是不缺那一两套在泰国的房子,西那瓦家族在泰国国外的产业也很大,英拉控诉巴育侵占自己的合法财产不是为了要回自己在泰国的豪宅,她主要还是因为对巴育的霸道行为太愤怒。目前巴育正在试图打压英拉之前领导的为泰党,而为泰党阵营的政治家塔纳通也在跟巴育做斗争,英拉估计是想要给自己的老东家提供一些支持,所以她会在这个时候突然站出来控诉巴育。
英拉是我们很喜欢的一位曾经外国女元首,她身上不仅有着四分之一的华人血统,更因为她就任泰国总理期间,对中国非常友好。自2017你英拉被迫流亡海外,很少在媒体发声,也从不对泰国的时政说三道四。但12月16日,英拉罕见在社交媒体发声,指责巴育政府,在法院尚未对她做出裁决情况下,没收她个人钱不财产,涉嫌滥用职权。
巴育是通过军事政变,从英拉手中抢夺总理大权。去年大选中,巴育击败竞争对手塔纳通,完成了从军人总理到民选总理的华丽转身,成了受宪法保护的合法总理。巴育站稳脚跟后,开始秋后算账,首当其冲就是选举期间,对他威胁最大竞争对手塔纳通,甚至扬言要解散塔纳通所在的政党。塔纳通则号召支持者走上街头快闪,以示抗议。
而英拉则在社交媒体上说:“我的房产被当局所扣押,现在我的财产正在被案件执行局一件接着一件的拍卖。我使尽全力,想尽各种办法,试图通过法律手段抗争,但却无法阻止。巴育政府滥用第44条而拥有超越最高统治权的权力,是民主制度下践踏人民基本自由权利的行径!”
英拉真是在怜惜自己的财产吗!那你也太小看英拉,这些财产对英拉而言不过是九牛一毛。英拉这次发声旨在说明:巴育滥用44条,已经超越泰国王室的权力,他的所作所为是对民主制度的践踏。如果巴育成功的对塔纳通极其所在政党进行清算与打压,那么,巴育就会顺利完成权力集中,从而形成一党独大,失去制衡,这将是对泰国民主的一次沉重打击。这就是英拉的家国情怀,这就是她为什么受到民众拥戴的原因。
英拉政府虽被推翻,她本人也被迫流亡国外,但英拉在泰国底层的影响力无处不在。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新加坡,她每次现身,都会令巴育政府惶恐不安。这回英拉罕见发声,相信巴育会掂量掂量,有所收敛的。
纵观泰国民选几十年,始终摆逃脱不了军人干政的怪圈。虽然这些民选的领导人,有着强大的民意基础,但最终还是枪杆子说了算。英拉是个漂亮、睿智的女性,是个权为民所眸优秀领导人。但是,泰国既得利益集团容不下她,被赶下台,即使她个人的悲剧,何尝又不是泰国人的不幸呢!英拉这次发声,不过是压抑已久悲愤之情的爆发。
这其实也是英拉和塔纳通这样的泰国政治人士的悲哀之处,因为他们缺乏枪杆子和强力支持,所以在他们遇到危机的时候,所能采用的方式就是希望诉诸于民意,用民意迫使对手让步。但他们不应该忘记,对巴育来说,这种方式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威胁,因为他是通过枪杆子上台的,所以他更相信枪杆子的力量。只是目前他还没有到这一步,所以巴育也呼吁他的支持者上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