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美军用轰炸机连投2枚原子弹,日本拦都拦不住,这是为什么?
当时日本被美军轰炸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而由于当时的技术限制美军在每次轰炸之前总会派几架B29到日本充当侦查及气象观测任务。这几架飞机不会投弹。而当时由于日军被美军的绞杀战搞的战略物资稀缺,因此时间长了之后日军也摸到这个规律从而在执行防空任务时一般不会为这几架威胁不大的飞机浪费宝贵的燃油。
所以在美军进行原子弹攻击时,当时的日本人根本就不认为这几架飞机是来投弹的。据当事人的回忆,当时甚至有日本市民驻足观看美军飞机的行动。而很少有人钻进防空掩体。而这也增大了原子弹攻击的伤亡。
美军轰炸日本本土的时候已经接近战争末期了,日本海军基本没有实力对抗,该沉的差不多都打沉了,但是日本就是不投降。于是美军用B-29对日本东京进行了大轰炸,而是使用凝固汽油弹,这是火攻的节奏。
1945年3月,334架B-29轰炸机起飞,从关岛直飞东京,几乎炸平了所有建筑,让日本真正开始考虑是否投降。轰炸结束之后,日本还是没投降,一直到1945年8月,美军连投两枚原子弹,轰炸了长崎和广岛,于是8月15日,日本投降了。
从这个时间轴你可以看出,日本为何拦不住B-29,因为日本本土根本没有像样的防空火力,就是不投降,准备和美军搞登陆和反登陆作战。如此顽固的抵抗模式导致了原子弹直接伺候,也正是日本看到了原子弹恐怖的威力,才加速决定投降。
3月的大轰炸还是无法撼动日本投降,战争都打到没防空火力了,还要顽固抵抗,这就是日本为何拦不住B-29的原因,因为真的啥都打没了。
俄罗斯为什么经常派遣轰炸机对日本国土进行绕飞?
俄罗斯虽然地域广袤,但自家的飞机训练起来,总不能在自己人的头顶上飞来飞去啊!北边是荒凉的北冰洋,西边是虎视眈眈的欧洲诸国,南边是友好的中亚数国、蒙古和我国,而东边则是加拿大和美国的阿拉斯加。算来算去,只有位于东南方向的日本最为合适了,于是就拿日本当作“训练场”了。
第一,日本驻有美军5万之多,还有美国第七舰队,同时布防大量美国最为先进的武器装备。
第二,俄日有领土之争。北方四岛俨如四根鱼刺插在日本的咽喉,拔不出又咽不下,日本因此如履针织和寝食难安。
第三,俄日历史上曾经干过两仗,1:1的比分维持到现在。未来是否需要“点球”大战,俄罗斯必须掌握日本的一举一动。
第四,日本民族的劣根性必须严加管教,否则蹬鼻子上脸,不时惹是生非,必须经常围绕日本溜达一圈,震慑也好,恐吓也罢,反正不能放纵对方。
为了吓唬、威慑和敲打日本。俄轰炸机绕飞日本,主要是因为目前日俄存在岛屿争夺问题,加上日本属于美国的忠心小伙伴,很多行动动作都令俄罗斯不满。为了向日本方面施加压力,派出战略轰炸机绕飞日本自然是俄罗斯最有力的威胁警告手段。
俄罗斯战略轰炸机不仅会绕飞日本,有时甚至还会故意入侵日本的领空,此前俄空天军的图-95MS战略轰炸机就故意以打擦边球的方式入侵日本领空,日本方面也非常无奈,派出的战机自然不可能真的击落俄战略轰炸机,最激烈的警告手段也无非就是打出曳光弹来警告俄机,一直以来,对于俄战略轰炸机绕飞日本,日本方面是非常无奈心塞的,俄罗斯赤裸裸的武力展示给日本政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俄罗斯战略轰炸机绕飞日本,其实并没有特别重要的实战意义,毕竟战时俄战略轰炸机只需要飞到日本海上空发射导弹即可攻击日本全境目标,完全不需要通过绕飞日本领土才能对日本全境目标进行打击。俄战略轰炸机绕飞日本,更多还是为了政治意义,为了给日本和驻日美军带来直接的威慑,这是其他手段都无法做到的。
目前,俄战略轰炸机的远程巡逻已经成为俄罗斯表达自己政治态度,展示军力的主要手段。俄战略轰炸机不仅仅是绕飞日本,而且还经常到欧洲国家和美国加拿大门口游晃,美空军的F-22A隐身战机在阿拉斯加州西海岸国际空域拦截俄图-95MS战略轰炸机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欧洲多国出动战机接力“护航”俄战略轰炸机的新闻也不在少数。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在2015年,俄两架图-160战略轰炸机还展示了绕飞整个欧洲的惊人能力。当时为了报复ISIS炸毁俄航的A321-231客机,俄罗斯派出图-160、图-95MS、图-22M3三款轰炸机对叙境内的ISIS目标进行大规模空袭,其中两架图-160轰炸机一改常态,没有走近道,而是特意向北飞行,然后沿着欧洲的挪威海岸、爱尔兰西海岸南下飞行,最后拐入地中海,抵达叙利亚完成空袭后再经伊拉克、伊朗等地返回俄境内,整个飞行距离长达13000千米,几乎绕飞了整个西欧地区,一度引发空前热议,向西方国家展示了俄恐怖的远程战略打击能力。
俄罗斯远程航空兵需要时刻保持强大的战斗力,绕日飞行既是对日本的威摄,又是实战条件下的军事演练。
俄罗斯不是因为北方四岛的原因而绕日飞行,因为北方四岛已在俄罗斯手里,又加强了军事设施的投入,可确保无忧。
当日本追随美国很近的时候,俄罗斯就会派轰炸机走一圈,让日本紧张一下。
同时美国在日本有海陆空基地,俄罗斯绕日飞行,也有借日敲边鼓的意味。让美国人看看俄罗斯还是有很强军事实力的。
俄罗斯一向被我们戏称为战斗民族,除了彪悍的民风和粗线条的俄罗斯人性格之外,能给我们留下这种印象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其强硬的对外风格,尽管随着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在曾经的老对手美国面前似乎国力有所不济,但是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养成的战略轰炸机巡航日本周边的习惯却一直保留了下来。每当俄罗斯的轰炸机出现在雷达之上,都会瞬间让日本的神经绷紧,对于日本而言如同噩梦一般存在的轰炸机游行对于俄罗斯而言却好像是茶余饭后的闲庭信步。
我们都知道日俄两国长期以来存在着领土纷争,日本一直幻想着能够从俄罗斯手中夺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永远失去的北方四岛,而俄罗斯方面对此的回应则简洁利落:“俄罗斯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除了强硬的口头示威以外,北极熊还会动真格的好好舞刀弄枪一番,这便是战略轰炸机的日常光临。更何况俄罗斯派出的轰炸机可不仅仅是绕飞日本而已,有时候更是直接入侵日本领空,日本对于这种轰炸机骑脸也是非常无奈,日空自所属的战机虽然能够伴飞尝试驱离,但却绝不敢真正开火击落俄方轰炸机,所谓最极端的防卫手段也不过是发射几发曳光弹以示警告,因此长期以来俄罗斯战略轰炸机所带来的武力压迫感都让日本政府十分心塞。
其实对于俄罗斯的军事实力而言,完全可以仅凭自家看门绝活的导弹吊打这个美国小弟,根本不需要大块头的轰炸机飞临日本境内才能进行打击,如此大费周章的启用战略轰炸机,其本质是对日本和驻日美军带来直接的武装威慑。
俄罗斯的战略轰炸机长期以来都是其武力展示的绝佳平台,尤其是在2015年,为了向炸毁俄航客机的极端武装展开报复行动,俄方出动了包括图160、95MS、22M3三款战机进行空袭打击,并且有两架图160轰炸机沿着北欧国境一路前行,又拐进地中海,直至飞抵叙利亚展开空袭后才经过伊朗返回本土,利用恐怖的远程战略打击能力将整个欧洲结结实实的盘了一遍。
有着如此强大战略进攻平台的俄罗斯自然在面对日本这样国家的时候稳如泰山,在日俄领土争端最白热化的阶段,曾经有一些激进的日本高层喊话俄罗斯,表示日本的自卫队可以在三天之内收复争议领土北方四岛,面对出言不逊的日本,俄罗斯则只是淡淡的表示“三天?我们的战略轰炸机三分钟就能把整个日本从地图上抹掉。”
因为心里不舒服就绕飞日本呗,比如说“跟美国闹的不开心了,那我轰炸机绕飞日本”,“日本又提北方四岛了,那我绕飞日本”,“什么,日本又想买石油压价,绕飞一下吧”,“去韩国绕飞一下,闲着也是没事儿,回来顺道再绕飞一下日本吧”。总得来说,伴随着那段儿时间石油价格高启,俄罗斯的荷包稍微鼓了一鼓,自苏联解体后就暂停许久的俄罗斯战略轰炸机远程例行飞行巡逻慢慢的又开始恢复,不仅是没事儿绕飞以下日本,什么芬兰、挪威、英国也经常被“图-95”巨大的轰鸣声吓的惶惶不可终日,开头那段虽然是开玩笑,但是从中折射出不少道理:战略轰炸机绕飞他国,可以给对手巨大的心理压力,保持震慑并体现国家意志,同时还能换取他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一定让步。
就拿今年1月24日,日本防卫省统合幕僚监部发布的消息来说,当天俄罗斯三架图-95“熊式”战略轰炸机从俄罗斯远东地区升空,向西南方向日本海空域飞行,随后沿日本领空外沿绕飞日本一周,日本防卫省高度紧张,航空自卫队战机紧急升空进行监视和跟踪。
其实,俄罗斯每次战略轰炸机绕飞日本,都是有其用意的,不是日美又搞了什么小动作,就是俄罗斯又准备拿日本撒撒气或者搞点投资。其实,自冷战时起,就处于美苏亚太地区斗争夹缝中的日本,心里就很明白,完全得罪苏联是其不可承受之重,所以没事儿背着美国出口点什么精密机床啥的,缓和缓和气氛。到了俄罗斯时代,虽然其元气大损,但是日本仍然不愿意完全与俄撕破脸皮,一来是“北方四岛”日本有求于俄罗斯,二来对于俄罗斯这块近在眼前的大油田,日本也是眼馋的紧,最后就是俄罗斯如果被逼疯,那么近在咫尺的日本基本就要凉凉。所以,俄罗斯战略轰炸机没事儿就绕飞日本,就是要保持这种对日压力,然后予取予求。
日本虽然一直想和俄罗斯缓和关系,但是因为背后美国不乐意,所以很难达成心愿。比如说,日本首相一直想邀请普京访日,然后坐下来谈谈心,谁想没事儿就机架轰炸机在头顶上乱飞,可惜当时美国一到关键时刻就使绊子,搞的安倍邀请了两年都没成行。终于,到了奥巴马政府与特朗普政府权利交接的空档期,让日本抓到机会,实现了普京访日。本想借机在北方四岛问题上再讨价还价一番的安倍,做梦都没想到这次访问竟然以再次“被打脸”告终。过去,俄罗斯曾经同意归还北方四岛中的两个,但是日本“自持身份”一直不同意,这次访问回国后的普京却直接宣布“俄日之间不存在领土纠纷,俄罗斯的土地虽大,但是没有一寸是多余的”,这下好嘛,连两个岛也别想要了。可想而知,日本国内媒体是该有多“民怨沸腾”,但是随后又是一波轰炸机绕岛飞行,这会还换成“图-22”逆火远程轰炸机带实弹巡逻,日本国内媒体还不是立马“乖乖闭嘴”。
总得来说,俄罗斯轰炸机绕飞日本,有以下几个目的:
1、锻炼远程航空兵的飞行技能,没事儿飞个十几、二十几个小时,绕飞一下日本,期间还有日本、韩国和美国战斗机伴飞,这训练效果应该不错,连“伴飞战斗机的油钱都省了”。
2、体现国家意志,保持战略威慑。毕竟战略轰炸机“扇动一次翅膀,比口诛笔伐一百句还有效”,绕飞一下,好叫你知道什么叫大国。
3、逼迫日本在一些问题上的让步,反正我这老式轰炸机航程远,你要是不让步,就天天紧急起飞多批次战斗机跟踪和查证吧。
早在苏联时期,苏制战略轰炸机就已经经常进行绕飞日本列岛的行动了。在冷战大背景下,这种绕飞举动显得极具挑衅意味。在冷战结束之后,俄罗斯的实力大幅削弱,但是轰炸机绕飞日本的行动并没有中止。而且有时候俄罗斯还会派出战斗机护航,体现出俄罗斯空天部队强大的作战能力。
虽然俄罗斯通常不会明确表态说明战略轰炸机绕飞日本列岛的意图,但是从地缘战略的角度看,俄罗斯轰炸机绕飞日本肯定少不了威慑的意义。俄罗斯的战略轰炸机能够发射战略巡航导弹,也能投掷重型核弹,其核打击能力是十分突出的。日本作为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桥头堡,无疑是俄罗斯核威慑的主要对象之一。
由于二战之后的特殊原因,俄罗斯和日本一直存在北方四岛归属争议的问题,而且俄罗斯也尚未和日本签署战后和平协议,所以轰炸机绕飞日本是对日本的直接警告。日本没有发展战略打击能力的机会,如果日本敢在任何时候打俄罗斯的主意,俄罗斯都有能力给予强硬反击。哪怕日本背后有美国撑腰,也不可能是俄罗斯的对手。
当然在和平年代也没有那么多的打打杀杀,俄罗斯轰炸机绕飞日本应该说主要还是出于常规战备巡航训练的需要。俄罗斯的幅员辽阔,本来就需要经常用战略轰炸机来巡航。日本刚好堵在俄罗斯门口,因此成了俄罗斯轰炸机训练的“试验场”。
俄罗斯的战略轰炸机编队规模庞大,而且像图-95和图-160这样的战略轰炸机型,均拥有超过10000公里的远程续航能力,从俄罗斯本土起飞的战略轰炸机能够直接围绕整个日本列岛兜一圈。这个过程很考验机组人员的操作技术,而且也需要应对日本战机拦截等情况,对俄罗斯轰炸机编队而言是绝佳的训练机会。
事实上俄罗斯现有战略轰炸机的航程都足够飞到美国本土去了,绕飞日本列岛只能算是小动作。而且只要俄罗斯的轰炸机在公共区域飞行,日本就不能指责俄罗斯的做法。一般情况下俄罗斯也不会刻意挑衅日本,但是象征性意义是明摆着的。
由于历史原因俄罗斯和日本在对南千岛群岛的主权,存在争议。
俄罗斯坚持对南千岛群岛的主权,日本则坚持想要回。
俄罗斯很热衷于绕飞日本列岛,有以下原因。
1威慑
每逢在国际政治事物日本在国际上跟俄罗斯唱反调,俄罗斯就派出轰炸机进行绕岛飞行。虽然没有进入日本领空,但是离日本领土已很近了。俄罗斯战机的飞行活动,更具威慑性与攻击意味。
2训练
俄罗斯在远东有超过两个远程轰炸兵团。远程轰炸机出动,考验其综合性挺多的,气也变化多,对飞机安全性能要求很高。日本航空自卫队经常跟踪伴飞。借此磨炼飞行员实战模拟训练,有助于整体提高飞行员实战化训练。
根据普京总统的说法:一百次外交抗议,也不如战略轰炸机抖动一下翅膀。
俄–日之间由于有“北方四岛”问题的争端,目前两国没有签署任何形式的“友好条约”,并且日本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国力严重下降的情况,屡次以各种名义向俄罗斯提出解决“北方四岛”纠纷的问题,这在普京总统看来有些“趁人之危”的味道!除了在外交上强硬的回击以外(梅德韦杰夫都视察过北方四岛,这是前所未有的外交回击!)必然要进行武力威慑,那么“熊式”轰炸机这种航程在12000㎞以上的大型飞机威慑力最为合适!而且,“熊式”非常老!不具备任何隐身性能,在很远就会被雷达发现……然鹅!俄罗斯的目的就是要使用它,还让你发现、拦截,只有这样才会显示出强大的威慑效果!
美军核航母进入东京湾的“横须贺”基地。
而俄军轰炸机表面上威慑日本之外,深层次威慑的就是驻日美军!对于争夺“东北亚”的霸权,美国从二战以后就没有放松过!借着《波茨坦公告》之规定在日本有大量的驻军,一旦东北亚出现紧张情况“驻日美军”必定要干涉,其防范的对象当中俄罗斯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俄罗斯为了应对这种军事威胁也会派轰炸机去“环绕日本”来威慑驻日美军,目的也是告诉美军,俄罗斯有全方位打击“驻日美军基地”的能力!
图–95“熊式”轰炸机虽然很老旧了,但是能力还在!其大航程、大载弹量不亚于美军的B–52轰炸机,发射远程巡航导弹是它目前主要是打击手段,战时发射巡航导弹之后扭头就走 ,根本没等战斗机起飞拦截!正因为有这种能力,它近些年不但“环日本飞行”,还多次出现在阿拉斯加、北欧,甚至出现在英国附近……这种大型的,长相“狰狞”的轰炸机一直都是北约国家或者日本的噩梦。
日本核弹小男孩爆炸中国肉眼能不能看见?
当然是看不到的。
核弹小男孩是1945年8月6日在广岛投下的原子弹。
它的设计当量是相当于2万吨级TNT,实际爆炸当量不足2万吨,约为1.6万吨。
整个核弹由曼哈顿工程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下属帕森斯军械部设计。
弹体质量为4400千克,长宽为3.0mx71cm,内部填充了64千克高浓缩铀-235,平均浓缩率为80%。
投放“小男孩”的是一架名为“依诺拉·盖伊”的美军B-29重型轰炸机,由机长保罗·W·小踢被子上校(Paul W. Tibbets, Jr)驾驶。
依诺拉盖伊当天从天宁岛起飞,在1945年8月6日早8点15分,于9448米的高度投下原子弹。
落下44.4秒后,时间和气压触发器启动了点火机制,爆炸发生在1968±50英尺(600±15米)的高度,后来将准确高度定在548米的空中。
广岛原爆是继“三位一体”核试验后的第二次核爆炸,也是第一次铀基爆炸。
炸弹中约600至860毫克的物质被转化为热能和辐射能。
64千克高浓缩铀-235裂变量不超过2磅(0.91千克),剩下的139磅(63公斤)被炸飞,占总数的98.5%。
根据1945年公布的数字,66000人直接死于广岛爆炸,69000人不同程度受伤。
二战轰炸德国和日本时,轰炸机掉队迷航失去领航机,飞行员能独立把飞机开回基地吗?发生了什么?
如果轰炸机没有损伤的话,就算掉队失去领航机,也是可以把飞机飞回基地的。
一战飞机飞行高度和飞行航程有限,用目视用目视导航就足够了。可随着航空技术的不断发展,飞机飞的更高、更快、更远了。再继续采用目视导航,以满足不了航空器的导航需求。于是20世纪20年代,飞机开始使用简易仪表导航;30年代后,无线电导航广泛应用。
无线电导航系统,是利用无线电波传播的直线性及其恒定的传播速度两种特性,来对飞机、船舶或其他运动载体进行导航和定位的系统。
二战中的很多轰炸机和战斗机,都装载有无线电导航系统(不然,舰载机如何在茫茫大海上找到航母)。
英国“双簧管”无线电导航系统是二战之中,无线电导航系统的典型代表。“双簧管”采用了两个分别位于英国南部和东部的导航台,工作时,一个导航台负责测定与飞机的距离,另一个导航台以摩尔斯码向飞行员发送调整航向和投弹指令。该系统被广泛,用于英国的轰炸机上,可以在复杂的气象和战场条件下,为轰炸机进行目标指引。
此外,除了采用无线电导航这类电子导航系统,轰炸机这类大型飞机上,也会配备领航员。受过专门训练的导航员可以凭借地图、磁罗盘、陀螺仪、六分仪、气压计等物品,再加上精确的计算,就能较为精准的推算出轰炸机的坐标、航向、高度以及飞行航路。
当然了,如果轰炸机在战斗中被打的伤痕累累,各种设备损毁严重,那能不能顺利飞回 基地就只能看上帝了。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哨兵小虎第852条回答。
抛开这些因素,我们单独考虑轰炸机迷航后的复航似乎更有针对性。
众所周知,二战时,是大机群作战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对德国的轰炸,可你说从1940年就开始了,前期主要由英国负责,从英国本土起飞;但1944年后,就开始由美、英两国联合负责,并由此取得了对德国工业、石油、等战略力量的巨大优势,为战争胜利奠定了绝对基础。实际上是从欧洲各收复国起飞的。
(轰炸德国↑)
相对于对德国的轰炸,对日本的轰炸开始的比较晚,大概是在1944年底才开始。主要原因是美国本土离日本太远,而1944年之前的太平洋又长期被日军实际控制。所以,对日本的前期轰炸是从中国起飞的,到后期则从关岛起飞。
(轰炸东京)
二战时轰炸机的主流导航方式主要有三种:
1、纸质地图导航。
纸质地图是最为古老的导航方式,也叫目视导航方法。飞行员必须要目视地面,从而判定自己在手持纸质地图上的位置,并根据自己的判断,不断修正航向和位置。
(印度被俘中校飞行员阿布难比纸质地图↑)
如果采用目视导航方法,领队机(领航机)就尤为重要,而且其领航员必须是一位专业精湛的老领航员。
(二战美国空军领航员徽章)
2、磁罗盘导航。
很多人都说二战日军工业薄弱,那战列舰、航母、重型轰炸机和潜水艇都是买的国外的吗?
二战时日本的工业薄弱?题主的这个是结论怎么来的?当时全世界能称得上是列强的国家才有几个?美苏德英法日意,满打满算也就才7个吧,如果只看亚洲地区的话,19世纪中期“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不就是那个最快进入工业化的国家?当时的整个亚洲除了日本之外剩下的不全都是农业国?工业国要打农业国不跟玩似的?当时的亚洲有哪个国家能和已经拥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日本抗衡?
▲盟军和轴心国空军状况对比哪怕是放眼全世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日本帝国也绝对是顶级强国(20世纪三十年代是日本历史上最强的时期),在上面提到的7个列强国家中,日本的工业实力或许不是最强的,说是属于垫底那一批也不过分,但是如果看综合实力的话,有人口和军工主义加成的日本帝国绝对不会是倒数的那一个,相对来讲,日本陆军确实不行,跟海军差很远(日本陆军工业是最烂的,航空工业虽然比不上欧美列强,但是也还凑合),真要对比的话,当时的日本陆军可能也就意大利那个水平吧,拉到欧洲战场,使用拉大栓的日本陆军马鹿会被各种司登、波波沙吊起来打,小薄皮坦克拉到欧洲战场也是只有送人头的份。
▲盟军和轴心国陆军状况对比
但是日本的海军是个例外,当时的日本可以建造一流的海军战舰,已经拥有当时世界一流的海军舰队,那时的日本海军实力应该是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美国不用说,下饺子之后就是世界第一海军了,在这之前世界第一的是英国皇家海军,不过日本海军的航母舰队要比英国好一点,至于苏法德就可以靠边了。总之,如果看整体工业实力,日本确实无法跟美苏两巨头比,比德国和英国也还要差一点,应该是和法国持平这个水平,反正是要强于意大利的,工业产值美苏是第一梯队,二战初期这两个国家的工业产值加在一起超过了全世界总产值的45%(美国超过28%),第二梯队的是德国和英国,日本和法国同属于第三梯队,工业产值分别是3.8%和4.5%。
▲盟军和轴心国海军状况对比
因此,二战前,或者说在二战期间,日本的工业实力强不强那要看跟谁比,跟美国这样的挂比相比那确实不是一个等级的,毕竟在美国面前,日本就是个穷B帝国主义,所有的家底都是省出来的,但是如果跟世界上的那些农业国相比,作为工业国的日本就完全是碾压级别的,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放到欧洲被吊打的日本陆军,在亚洲却没有对手,拉大栓的三八大盖咋啦?坦克薄皮咋啦?不也一样可以把整个亚洲的国家按在地上摩擦?当时的日本其实就是输在资源上,日本的工业实力可以造飞机、可以造军舰,但是没有煤炭、没有钢铁、没有橡胶,总之,用一句话来形容那时日本各种资源的稀缺,那就是:除了盐之外,日本一无所有。
▲盟军和轴心国资源状况对比
所以,这是日本要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之一,也是日本要偷袭珍珠港,跟美国直接对上的根本所在,而日本的盟友德国之所以能够暴兵,能平推整个欧洲,把战线推到莫斯科城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仆从国的大把资源撑着,日本如果有足够的资源的话,整体工业实力想必不会比德国差多少,虽然日本侵略亚洲后也霸占了不少资源,但是各种贸易在其中还是占了很大一部分,不然也不会因为美国对日本的贸易禁运从而使日本铤而走险了(比如石油、橡胶等),因此,说二战时期日本的工业薄弱简直是无稽之谈,日本是老牌工业强国,明治维新后日本就逐渐开始进入工业化了,今天的日本之所以那么发达,原因之一就是本身就有一定的工业底子。
这种说法不对。日本可以说是老牌的工业基础齐全的国家。日本因为其地理位置特殊,资源匮乏,千百年来逐渐养成了外向型掠夺本性!在这个过程中与中国、俄罗斯、美国、朝鲜等等国家发生了无数次战争和海战,并取得过胜利和优势。这就足以说明日本的工业制造和科技领先的程度!至今日本在大型装备制造方面(海军和空军装备)及电子技术都是很先进的。因此,日本在近几百年来没有必要购外国装备(技术交流有可能),相反,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在科技含量较高的电子原件和数控设备方面方还有求于日本。日本的最大短板有两个:一是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的身份被美国控制,换句话说就是日本的所有的科学技术只可以服务于美国而不得威胁于美国。二是资源匮乏,能源需大量外购。这就形成了日本外卖技术和装备,换回急需的能源和所需生产资料来维持国力的发展特征明显。
日本靠拼人力确实能造飞机,航母和战列舰,但是他的工业基础在列强当中是比较差的,比如钢铁产量只有400万吨,日本是靠压缩民生搞军备,这种做法后劲不足,到了战争中期日本就难以维持了。
日本工业其实并不薄弱,要命的是日本资源匮乏。日本在当时是亚洲最强的工业国,在世界上,也是敢和英法叫叫板的主,最明显的就是九一八之后,日本退出国联,长足了面子。日本并不弱,如果日本弱的话,咱们该是什么样子?
你在1940年那会儿,世界上的强国,首先是老牌殖民强国英法,之后德国苏联美国意大利这些,在往后就是日本了。如果你和英法这类老牌工业强国相比,那日本可是弱的不行,再不济工业革命也是从那边传过来的。而如果你在亚洲范围内比较,日本有对手么?咱们连军舰都造不出来,还有谁好意思说日本薄弱了?
日本的坦克质量不咋地,飞机质量不咋地,这直接体现的就是日本的工业水平。而日本的海军则不一样,日本海军起步是从明治维新开始的,日本本身就是海洋国家,而对他震慑和威胁最大的就是北洋海军,他的目标就是赶超北洋海军,全国节衣缩食,天皇都把自己钱拿出来买军舰了。
海军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二战时期,日本海军已经发展了四五十年了,这个时间正好可以培养出一只强大的海军舰队,你就算是买,也能买到足够数量的军舰,更何况,日本有自己的造船工业。日本引以为豪的两艘战列舰大和号、武藏号,这些都是日本自家造船厂生产的。日本几个比较出名的造船厂有横须贺、吴市、长崎这几个,日本联合舰队的舰艇都是出自这几家。
日本真正匮乏的不是工业基础,而是其资源问题。二战期间,日本的煤矿铁矿原油这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钢、铝、镍、锌这些东西压根没有,基本日本所有资源都是要靠掠夺和购买。日本在二战期间的武器生产,全都靠这些年买的和攒的,辛辛苦苦攒了几十年。所以,日本只能按照自己手头那点东西去弄自己的军工事业,不可能造100辆虎式,剩下的人赶着马车冲锋吧?要按照自己的家底,给自己量身定做。
日本在二战期间,生产4500多辆坦克,6万多架飞机,别管后期质量如何低,这家底可不薄啊。如果给日本足够的资源,给他美国那样的家底,他是不是能打到阿拉斯加?